close

接受自己的兒子,竟成為她人生最艱難的挑戰

在眾人眼中幸福美滿的家庭,巴比是最受寵愛的兒子,他擁有著全家人的愛與期待,但這一切在他向家人坦承自己是同性戀後就改變了。

巴比的母親瑪麗葛瑞斯是虔誠的教徒,她認為巴比只是生病,同性戀是可以被治好的;她也深信同性戀是絕不被容許的。

於是透過各種管道,想盡辦法要治好巴比的「病」。身陷在教會、家庭及同儕壓力下的巴比,最後選擇了用死亡作為對母親的抗議,結束生命作為最後的妥協。

而當巴比死後,他的母親才終於了解巴比當初想傳達給她的心情,懊悔與淚水也喚不回逝去的生命。

瑪麗開始接觸與她類似的個案家庭,並接受各方的建言與不同的觀念,為了巴比,她決定帶著全家投入同志運動,希望藉由巴比的犧牲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家庭。

瑪麗的挺身而出,為許多家庭與同志青少年發聲,她希望巴比的死亡不是悲劇,而是每個家庭幸福的延續。

瑪麗葛瑞斯為同志人權所作的努力,讓她成為當代最有名的人權鬥士之一。 

付出關懷為他人祈禱

從媽媽的角度說故事有別於一般同志電影的鋪陳,沒有過多的情慾、矯揉造作的浪漫也沒有過分的表現同志的生活,片中盡是親情的拉扯與內心自我的煎熬。

看似一切美好的生活卻因為主角的自我覺醒而起了微妙的變化,原本我期待他的出櫃過程會有多驚天動地但是導演選擇以最簡單輕鬆使我譁然的方式讓巴比說出他是同志的事實。

出櫃豈是這麼輕鬆簡單的事情但是導演讓巴比稀鬆平常的釋放了這一切。用這種簡單的方式演繹他出櫃的過程也許是導演對他的一種譴責吧,如果都能稀鬆平常的面對自我又何必選擇輕易的結束自我的生命呢 ?

每個孩子都是媽媽懷胎十月孕育而成的生命,對母親來說那是至親的寶是一輩子的驕傲,所以當最傳統的異性戀父母發現自己的寶貝與眾不同時他的內心會是何等煎熬。

片中當哥哥跟媽媽說巴比可能是同性戀的時候,他的反應大概就是一般人的反應吧!

否定,通常是我們選擇面對不願意接受的事實的正常反應。媽媽堅決的否定他最親愛的巴比會是一個上帝會懲罰,死了不會上天堂,聖經所不能容忍的同性戀者。

媽媽尋求各種管道希望可以治癒他最親愛的寶貝甚至透過全家共同的信仰來固守著巴比希望他遠離誘惑。

在媽媽一輩子侍奉的信仰裡這怎麼可能被接受而她又怎麼可能在一下子改變影響了她一輩子觀念想法。

媽媽試著改變巴比,巴比嘗試著要媽媽接受。片中巴比跟媽媽在進行溝通時導演總是透過一扇小窗以窺探的方式呈現他門的溝通過程。

溝通永遠是最必要卻最困難的一個課題,我們無時無刻溝通分秒都在說服自我或者別人接受某些事實,但是跟至親的父母溝通的時候因為某些糾纏的情愫讓這一切變得難上加難。

巴比不斷的嘗試要媽媽接受這一切但是媽媽卻選擇關上心門拒絕傾聽終究導致人生無法彌補的缺憾,就算事後在怎麼努力的想要追捕還是無法彌補已經造成的遺憾。

因為一直無法解開的心結,不願釋出的關懷跟相互的體諒終究讓巴比選擇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來終結這一切的荒唐。

身為同志並不是一件羞赧的事實也絕對不是難以啟齒的事實,但是很多人選擇把自己深鎖在櫃子裡甚至終其一生選擇了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我們不能左右別人的想法但是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作法。我對片中母親的作法無法苟同但是我卻只能試著體會因為我絕對無法深刻體會她的感受。

出櫃與否應該是同志族群都必須經歷的人生課題,那是選擇勇敢面對自我的終極方式,但又有幾個人成功的走出深鎖的櫃子並且獲得家人的最大支持?

因為不了解造成的認知落差是我們想要溝通的最大動力但是因為不願了解造成的生活磨擦絕對不會是我們願意見到的結果。

屏除對特殊身分背景所作的聯想其實我們都站在同一條陣線上只是我們只互相看到彼此的側臉,要達到溝通的效果就要看你是否願意走到對方面前好好的端詳屬於他的一切。

勇敢的面對自己,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並且在義無反顧的衝刺時不忘多多關懷自己以及週邊的人們是我從這部電影得到的啟發。

我不諱言坦承我是同志的身分但是我還沒有準備好這麼勇敢的面對自己,或許會有風暴或許不被體諒也或許讓自己遍體鱗傷但是我絕對不會輕易的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那是弱者對失敗的具體展現。

我希望我身邊的朋友還有我的家人在我對他們坦承的那一天能給予我最大的支持 !

也許我在癡人說夢也許我過份天真也或許有人想要勸阻我沒有這樣的必要,但是如果我都願意這樣城實面對自己你又何必吝嗇的不給我一點支持 ?

如果你被這部電影感動請多多關懷你身邊的人,也許他有些話想要對你說,也或許他正等待你為她祈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瓜呆的強韌 的頭像
    小瓜呆的強韌

    火紅斜瀏海

    小瓜呆的強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